新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前言】 由偶是老道先生略加整理
馮氏《詩詞作法舉隅》,收集寫作方法相同之古詩,揭示作品內在之章法共性,對初學者頗有依貓畫虎之功。作為一種寫作模板,確有舉一反三之效,熟練的寫手,亦不妨據以練習,在摹寫中體會絕句結構特徵,以進一步品味古詩篇章之美,領悟作品變化之妙,從而提高和精進自己的絕句寫作能力,鑒賞能力,分析能力。
然馮氏之五十六法,亦有其不足之處,或語焉不詳,或舉例失當,或草於分類,或疏於梳理。在類別的闡述上也難免挂一漏萬,既不周密,也不翔實。故有狗尾續貂之念,補充若干,以備一哂。有興趣者則可亦步亦趨,體悟創作之門經。不足之處,更望同好針砭教正,以臻完美,不亦樂乎!
第1法
【例诗】
唐 ● 孟浩然 ●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唐 ● 殷尧藩 ● 同州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唐 ● 韩愈 ● 楸树二首
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傍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唐 ● 李涉 ● 登北固山亭
海绕重山江抱城,隋家宫苑此分明。居人不觉三吴恨,却笑关河又战争。
唐 ● 徐夤 ● 蝴蝶三首
不并难飞茧里蛾,有花芳处定经过。天风相送轻飘去,却笑蜘蛛谩织罗。
唐 ● 赵嘏 ● 题僧壁
晓傍疏林露满巾,碧山秋寺属闲人。溪头尽日看红叶,却笑高僧衣有尘。
唐 ● 许瑶 ● 题怀素上人草书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唐 ● 司空曙 ● 观妓
翠蛾红脸不胜情,管绝弦馀发一声。银烛摇摇尘暗下,却愁红粉泪痕生。
唐 ● 姚合 ● 闻新蝉寄李余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今日槐花还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唐 ● 李涉 ● 题涧饮寺
百年如梦竟何成,白发重来此地行。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
宋 ● 陈与义 ● 秋夜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宋 ● 苏轼 ● 望海楼晚景五绝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相顾雪成堆。従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宋 ● 陆游 ● 乾道初予自临川归锺陵李德远范周士送别於西
十五年前宿战平,长亭风雨夜连明,无端老作天涯客,还听当时夜雨声。
宋 ● 陆游 ● 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偶得二绝句
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入船。白首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
宋 ● 陆游 ● 急雨
急雨清风发土香,灵台如受宝犀凉,华胥一枕蘧然觉,却听蝉声送夕阳。
元 ● 王冕 ● 素梅
记得西泠春色归,珠星璧月景离离。近来消息真堪笑,却说梅花不要诗。
【章法】
這一種寫法在章法上非常緊湊,正是馮氏所謂“四句旋轉而下”者,前後的照應非常緊湊,所以第四句必有一到兩個詞與第一第二句的某個詞相呼應,這一組呼應的詞或相同,或相關,或相似,以致給讀者一種一氣呵成的藝術感受。而第四句中更有一個“卻、更、還、再”等表示遞進的詞來銜接,使詩句在語氣上更補足這種緊湊感的詩味。
這一式的練習,可使我們對絕句在章法上講究渾然一體這個特色有進一步的體會,可以說,
对提高絕句的寫作能力,是頗有幫助的。
普注:以上例诗里的“却”字有着多重含义和用法。其一是用作“再”、“还”等意思,表示递进,例如大部分例诗;其二是作为“但是”、“反而”、“竟然”讲,表示转折,例如例子中的“却道新花胜旧花”、“却笑高僧衣有尘”和“却说梅花不要诗”。以上两个习作中,前一首里的“却”表示递进,后一首里的则表示转折——反而。
第2法
【例诗】
唐 ● 张蠙 ● 经范蠡旧居
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
南宋 ● 陆游 ● 感旧绝句
鹅黄酒边绿荔枝,摩诃池上纳凉时。冰纨不画骖鸾女,却写江南白紵辞。
唐 ● 王建 ● 扬州寻张籍不见
唐 ● 刘言史 ● 桂江中题香顶台
岧岧香积凌空翠,天上名花落幽地。老僧相对竟无言,山鸟却呼诸佛字。
唐 ● 韦庄 ● 买酒不得
停尊待尔怪来迟,手挈空瓶毷氉归。满面春愁消不得,更看溪鹭寂寥飞。
唐 ● 戴叔伦 ● 代书寄京洛旧游
今年十月温风起,湘水悠悠生白蘋。欲寄远书还不敢,却愁惊动故乡人。
宋 ● 苏轼 ● 观净观堂效韦苏州诗
弱羽巢林在一枝,幽人蜗舍两相宜。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宋 ● 苏轼 ●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宋 ● 陆游 ● 晨起闲步
飞红掠地送春忙,嫩绿成阴带露香。听彻晓天莺百啭,却随飞蝶度横塘。
宋 ● 陆游 ● 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庚寅岁入巴东硖,卧听清猿月下声。二十九年穷未死,却思当日似前生。
宋 ● 陆游 ● 北园杂咏
短筇行乐出柴荆,雪意阑珊却变晴。林际已看春雉起,屋头还听岁猪鸣。
【章法】
此一法与前不同之处在:第四句相关语词所呼应的词不在第一第二句中,而在第三句中。这种区别所影响到的章法变化是:前一种整首诗的结构更加紧凑,入笔就直奔所咏之主要内容;而这一种则相对松散,所以意蕴上就舒缓很多。注意分析四个句子,可以发现前二句大抵属于相对的“闲笔”,有的甚至仅仅是“起兴”而已,比如:“今年十月温风起,湘水悠悠生白蘋。”学者当细细揣摩,方能领悟绝句之妙。
由于这样的不同,如果你构思时内容丰富,则建议选择前一种模板;反之,则可选择这一个模板,只需写两句即可,然后以起兴的方式选择一个角度,补足前二句。
第3法
【例詩】
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鬥腰肢。如今拋擲長街裡,露葉如啼欲恨誰。
唐•杜甫《解悶》:
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
唐•劉長卿《酬靈徹公相招》:
石澗泉聲久不聞,獨臨長路雪紛紛。如今漸欲生黃髮,願脫頭冠與白雲。
唐•鄭穀《卷末偶題三首》:
七歲侍行湖外去,岳陽樓上敢題詩。如今寒晚無功業,何以勝任國士知。
唐•羅隱《偶興》:
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如今贏得將衰老,閑看人間得意人。
唐•李涉《贈道器法師》:
冰作形容雪作眉,早知談論兩川知。如今不用空求佛,但把令狐宰相詩。
唐•王貞白《折楊柳三首一作段成式詩》:
水殿年年占早芳,柔條風裡禦爐香。如今萬乘多巡狩,輦路無陰綠草長。
宋•陸遊《自喜》:
半生羈宦走人間,醉裡心寬夢裡閑。自喜如今無一事,讀書才倦即遊山。
宋•陳與義《山居二首》:
點檢行年書閥閱,山中共賦幾篇詩。如今未有驚人句,更待秋風生桂枝。
宋•陸遊《自嘲》:
壯歲耽書廢夜眠,窗明猶在短檠前。如今自笑摧頹甚,臥看兒曹理斷編。
宋•程俱《戲題畫卷》:
五載京塵白鬢須,丹青遐想寄衡巫。如今掃跡長林下,卻對真山看畫圖。
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
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髮知多少,風雨揚州共被眠。
【章法】
本法有些实例取自冯氏《绝句作法举隅》。冯氏之第七法云:“首二句与末二句做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句首則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於其中也。”
其实冯氏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一模式的上一联所指的过去,还是有具体的语词作为标志的,并非只是“隐含其中”。但这种模式赖于链接过去和现在的,既不是时间名詞也不是时间副詞,而是用一些具体的时间表述来进行交代、呼应。相对于用一个清晰的时间词来作呼应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消逝的时间的表达,在手法上就比较随意,因之达意上也比较隐晦。此外,從创作实践上看,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灵活,更不呆板。尤其是与今日比较的时间往往是一种较长的积淀的時候, 那么,采用这种模式,作品通过对比而宣泄的滄桑感也就更为浓郁。
第4法
【例诗】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海上昔闻麋爱鹤,山中今日鹿憎龟。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
唐•刘驾•郪中感怀
顷年曾住此中来,今日重游事可哀。忆得几家欢宴处,家家家业尽成灰。
唐•李商隐•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
昔岁陪游旧迹多,风光今日两蹉跎。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
唐•蒋吉•次商於感旧寄卢中丞
昔年簪组隘丘门,今日旌幢一院存。何事商於泪如雨,小儒偏受陆家恩。
唐•张贲•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
近年已绝诗书癖,今日兼将笔砚焚。为有此身犹苦患,不知何者是玄纁。
唐•元稹•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唐•窦群•春雨
昨日偷闲看花了,今朝多雨奈人何。人间尽似逢花雨,莫爱芳菲湿绮罗。
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薛涛•摩诃池赠萧中丞
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旧仙舟。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流。
唐•伍唐•上
江西昔日推韩注,袁水今朝数赵祥。纵使文翁能待客,终栽桃李不成行。
唐•施肩吾•叹花词
前日满林红锦遍,今日绕林看不见。空馀古岸泥土中,零落胭脂两三片。
唐•施肩吾•春日美新绿词
前日萌芽小于粟,今朝草树色已足。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新绿。
唐•施肩吾•越中遇寒食
去岁清明霅溪口,今朝寒食镜湖西。信知天地心不易,还有子规依旧啼。
唐•乐府•杂曲歌辞•入破第三
昨夜遥欢出建章,今朝缀赏度昭阳。传声莫闭黄金屋,为报先开白玉堂。
唐•白居易•对酒五首
昨日低眉问疾来,今朝收泪吊人回。眼前流例君看取,且遣琵琶送一杯。
唐•韦庄•姬人养蚕
昔年爱笑蚕家妇,今日辛勤自养蚕。仍道不愁罗与绮,女郎初解织桑篮。
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唐•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宋•陈与义•二十一日风甚明日梅花无在者独红萼留枝间甚
昨日梅花犹可攀,今朝残萼便斓班。群仙已御东风去,总脱绛袂留林间。
【章法】
一二两句构成一个今昔对比,这种对比是可以任何一种状况的,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今昔对比,可以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可以是两个行为的对比,甚至可以是两个处所的对比。文字标识是上联用“昨日、昔日、去年、当年”等时间词导引一个过去的事情,且该时间词往往位于句首,然后下联以“今日、今朝、如今、而今”等时间词描写当前的情致,从而在一、二两句中架构起一个鲜明的今昔对照。
从章法上来说,上半首诗的这种对比并不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为了通过对比营造一个氛围。目的是可以通过这个氛围,让第三句找到一个话题,撷取一个切入点,然后通过三四两句的经营,表达作者想要在这个作品中呈现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景致或者一种状态。
第5法
【例诗】
唐•刘言史•赠童尼
旧时艳质如明玉,今日空心是冷灰。料得襄王惆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
唐•蒋防•玄都楼桃
旧传天上千年熟,今日人间五日香。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方朔施偷将。
唐•孙元晏•齐•潘妃
曾步金莲宠绝伦,岂甘今日委埃尘。玉儿还有怀恩处,不肯将身嫁小臣。
唐•施肩吾•山院观花
初来唯见空树枝,今朝满院花如雪。门前为报诸少年,明日来迟不堪折。
宋•文天祥•宫籍监
曾过卢沟望塔尖,今朝塔影接虚檐。道人心事真方丈,静坐日长云满帘。
【章法】
这一式章法上与前相同,只是第一二句的今昔对比中不再用“去年、昨日”之类的时间词做导引,不再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但首句语义上依然是描写过去,所以常用“曾经、旧时”等词。
第6法
【例诗】
唐•白居易•赠昙禅师 梦中作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唐•柳宗元•种木槲花
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
唐•贾至•重别南给事
谪宦三年尚未回,故人今日又重来。闻道崖州一千里,今朝须尽数千杯。
唐•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唐•白居易•县南花下醉中留刘五
百岁几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
宋•陆游•龙瑞
多年不蹋阳明路,今日重来院院行。好在千秋冯观主,修廊一见眼偏明。
唐•张籍•逢故人
山东一十馀年别,今日相逢在上都。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宋•陈与义•和大光道中绝句
已费天工十日晴,今朝小雨送潮生。转头云日还如锦,一抹葱珑画不成。
唐•柳宗元•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章法】
這一式與前兩式又有不同。這一式在第一句中不再用一個明確的時間詞來標示過去,而所給出的與過去的比較,則會有一個很明確的時間段,以表明時間之久,這種時間的持續,又都是一直延續到“今日”的,所以,對比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濃厚。從而達到用這種“久”來襯托“今天”,以起到一種修辭效果。
第7法
【例詩】
唐•唐彦谦•无题
春江新水促归航,惜别花前酒漫觞。倒尽银瓶浑不醉,却怜和泪入愁肠。
宋•刘季孙•题屏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宋•王安石•若耶溪归兴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宋•王安石•暮春
北山吹雨送残春,南涧朝来绿映人。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宋•王安石•东皋
东皋揽结知新岁,西崦攀翻忆去年。肘上柳生浑不管,眼前花发即欣然。
宋•陈与义•甘棠道中
笋舆碍石一悠然,正月微风意已便。桃花向来浑不数,山中时见绝堪怜。
元•王冕•素梅 其四
岁寒风致少能解,野草安能识此情?春到玉堂浑不觉,清香疏影自分明。
明•于谦•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章法】
本式前二句敘述一種事實,然後在第三句中擷取該事件中的一個特徵很明顯、特殊、有代表性的要點,用“渾不”來對這一要點進行徹底的否定,從而在第四句中形成一種對照。而這種對照的重心顯然是落在第四句中的,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所在。
【寫法】
這個模式的全篇四句,必須是一個整體,整個結構很緊密,前二句不能用閒筆處理,否則很容易上下脫節,勾連失致。
具體寫作的時候,務要選取主要特徵以及相關的動作(該動作必放於“渾不”之後),使形成的對照做到鮮明、突出。
第8法
【詩例】
唐•孙元晏•晋•谢玄
百万兵来逼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旌旗首尾千余里,浑不消他一局棋。
唐•孙元晏•晋•七宝鞭
天命须知岂偶然,乱臣徒欲用兵权。圣谟庙略还应别,浑不消他七宝鞭。
宋•陆游•柳桥秋夜
帝青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
宋•王安石•沟西
沟西直下看芙蕖,叶底三三两两鱼。若比濠梁应更乐,近人浑不畏舂鉏。
唐•孙元晏•晋•卫玠
叔宝羊车海内稀,山家女婿好风姿。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宋•陆游•春日
巷口东风吹酒旗,老人也惜早春时。雨来三日泥没踝,过尽梅花浑不知。
宋•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酒旆摇摇出竹篱,扁舟远赴野人期。一天风雨晚来恶,落尽白莲浑不知。
【章法】
與前一法同,這一式也是前二句做鋪墊,后二句做比照,然後推出作者想要表達的那層意思。所不同者,這一式所比照的兩個句子中,作者所要強調的是否定的本身,所以,“渾不”放在第四句中。而第三、四句之間則構成一個明確的因果關係,這種邏輯關係比前一式更為清晰,雖然前一式也有存在。試比較:“之所以千錘百煉渾不怕,是因為要留清白在人間”,前一式的因果關係如果存在,恰好是倒過來的。
【寫法】
參前一法。適用於抒寫的重點在於那被否定的對象本身。絕句的重點往往在後二句,此法的因果關係比較容易幫助構思,第四句可在反復的“所以,甚至於……都不”的思路遴選中找出最佳視點。
第9法
【詩例】
唐•白居易•别杨同州后却寄
潘驿桥南醉中别,下邽村北醒时归。春风怪我君知否?榆叶杨花扑面飞。
唐•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
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晚来怅望君知否?枝上稀疏地上多。
唐•吴融•经蔡坚墓
百里烟尘散杳冥,新平一隰草青青。八
宋•陈与义•别诸周二首
风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著花。
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欹枕狂歌击唾壶,直将轩冕等锱铢。醉乡岐
宋•陆游•建安遣兴
今岁清诗欠百篇,强寻笔砚意茫然。秋风有句君知否?合在严光钓濑边。
宋•陆游•春社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宋•陆游•春雨绝句
千点猩红蜀海棠,谁怜雨里作啼妆?杀风
宋•陆游•水亭
莫道山翁老病侵,静中理得旧传琴。朝来有喜君知否?雨展芭蕉二尺心。
宋•陆游•食野菜
野蔌山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放
宋•陆游•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宋•陆游•杂兴
孤梦初回揭短篷,桥边晓日已曈曨。太
宋•陆游•谢朱元晦寄纸被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放
清• 馮班• 衲衣
鏡裡衰殘換舊身,貂裘敝盡衲衣新。襟前壞帛君知否?猶帶歌梁一月塵。
近代•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
【章法】
本式前二句切入描寫一個場景,第三句或順接或逆接,提出一個與前二句相關、相應的問句,這個問句以句尾的“君知否”作為標誌,而第四句則不必局限於是否回答前面的提問,既可以直接予以回覆,也可以是一種委婉不直接的暗示,甚至也可以避而不答,留下空間給讀者思索。
【寫法】
第三句的問句,雖然是在前兩句的基礎上構思而成,但寫作時一定要注意盡可能選擇一個出其不意的問題,所以在不出範圍的情況下另闢蹊徑,非常重要,可以造成一種令讀者耳目一新的效果,這樣就容易成功。
我們可以以陸遊的《水亭》、《梅花絕句》為例來看。前者以“朝來有喜”、後者以“高標逸韻”提起發問,都有出人意外的特點:前者在老病的日常生活中說“有喜”,後者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忽然發問是否知道存在“高標逸韻”,使人讀後產生一種深刻的印象。似乎也可以認為,逆接的效果要好於順接。
第10法
【例诗】
唐•周昙•后汉门鲍宣妻
君恶奢华意不欢,一言从俭亦何难。但能和乐同琴瑟,未必恩情在绮纨。
唐•温庭筠•四皓
商於甪里便成功,一寸沉机万古同。但得戚姬甘定分,不应真有紫芝翁。
唐•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陆游•庵中杂书
谋生安用苦区区?豆饭藜羹未遽无。若使天年犹合活,不妨自有谷於菟。
宋•陆游•农桑
蚕如黑螘稻青鍼,夫妇耕桑各苦心。但得老亲供养足,不羞布袂与蒿簪。
宋•陆游•致仕後即事
归耕所愿杂民编,乍脱朝衫喜欲颠。但得吾儿能力穑,不请半俸更超然。
宋•陆游•秋思
疏泉洗石夸身健,试墨烧香破日长。若得三山安乐法,不须更觅玉函方。
宋•文天祥•至扬州
海云渺渺楚天头,满路胡尘不自由。若使一朝俘上去,不如制命死扬州。
宋•陈与义•两绝句
二士相随风满巾,两禅同队景弥新。但得黄花不牢落,莫嫌惊倒岳州人。
唐•白居易•过裴令公宅二绝句
梁王旧馆雪濛濛,愁杀邹枚二老翁。假使明朝深一尺,亦无人到兔园中。
宋•陆游•修路
雨霪道坏困泥涂,木石纷然赖里闾。但使仅堪行便足,我无长戟与高车。
唐•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二首
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宋•陆游•烟波即事
家浮野艇无常处,身是闲人不属官。但有浊醪吾事足,浮名不作一钱看。
宋•陆游•示元礼
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媿公卿。
唐•白居易•琴酒
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若使启期兼解醉,应言四乐不言三。
唐•薛涛•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宋•陆游•杂感
世事纷纷无已时,劝君杯到不须辞。但能烂醉三千日,楚汉兴亡总不知。
【章法】
本式前二句写当前正在进行的某一事件,以此作为铺垫,引发第三句提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总是在句首用“但使、但能、但得、若使、若得”等语词引出,且所假设的往往是期盼而不能得的一种条件,因此,末句必定呈一个否定格式,并用“不、无、莫、未”等否定词进行呼应。
很多绝句的重心在第四句,也有的则三四两句不能分拆,两句互为一个整体,本式就属于后者,仅仅尾句是无法完整体现作者的思想的。
【写法】
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期待,尤其是那种几乎不太可能会有实现的期待,你可以选择这一模式来构思。比如:想发财那就是“但能天降黄金雨”、想升官那就是“若能老父入常委”、想成为大诗人那就是“若得神思附吾体”……这种假设一旦设定,紧接着就可以用一个否定句来表达出一种或期待、或无奈、或调侃的心情。而前二句只需遴选一个与之相关的当前事件即可。
第11法
【诗例】
唐•王表•成德乐
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唐•薛涛•十离诗•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唐•黎瓘•赠漳州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
唐•薛涛•鱼离池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唐•薛涛•鹰离鞲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唐•郑谷•苔钱
春红秋紫绕池台,个个圆如济世财。雨后无端满穷巷,买花不得买愁来。
唐•韩愈•落花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唐•张籍•使行望悟真寺
采玉峰连佛寺幽,高高斜对驿门楼。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身不得游。
唐•薛能•偶题
到处吟兼上马吟,总无愁恨自伤心。无端梦得钧天乐,尽觉宫商不是音。
唐•李茂复•马上有见
行尽疏林见小桥,绿杨深处有红蕉。无端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不肯销。
【章法】
一二句表现一个当前的情景或者状态,而后第三句在句首以“无端”开始,引出一个与该情景或状态相关的细节,並与第四句一起突出这个相关的情节。通常情况下,前二句只是一种铺垫、引起甚至起兴,而由后二句形成一种扩展、补充或深发的关系,然后通过这种扩展、补充或深发,进一步表现作者的一种情绪和态度。在表达形式上,则是在后面的两句中以“无端……不得……”为基本的结构,且“无端”二字处於句首。
【写法】
在这一式的写作时,构思前要对所描写的对象准备好两个不同的视点,这两个视点或前后相承,或后者为前者之某一特质,或从不同角度入手。而由于语义上的原因,本式最适合用来抒写落寞沉重的主题。
第12法
【诗例】
唐•郎士元•送张光归吴
看取庭芜白露新,劝君不用久风尘。秋来多见长安客,解爱鲈鱼能几人?
唐•朱庆馀•登望云亭招友
日日恐无云可望,不辞逐静望来频。共知亭下眠云远,解到上头能几人?
唐•杜牧•寄桐江隐者
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严陵台下桐江水,解钓鲈鱼能几人?
唐•徐凝•和夜题玉泉寺
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
唐•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三绝句
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
唐•刘长卿•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
江上初收战马尘,莺声柳色待行春。双旌谁道来何暮,万井如今有几人?
唐•姚合•乞新茶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唐•元稹•观心处
满坐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了无尘。灯前便是观心处,要似观心有几人?
唐•欧阳詹•除夜侍酒呈诸兄示舍弟
莫叹明朝又一春,相看堪共贵兹身。悠悠寰宇同今夜,膝下传杯有几人?
唐•张籍•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唐•张籍•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一去潇湘头欲白,今朝始见杏花春。从来迁客应无数,重到花前有几人?
唐•刘禹锡•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唐•刘长卿•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南望一沾巾。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宋•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
九陌风和不起尘,平湖冰解欲生鳞。往来朝暮纷如蚁,得见新春有几人?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唐•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
唐•张谔•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宋•王安石•无锡寄孙正之
健席高樯送病身,乱山荒陇障归津。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
宋•王安石•书陈祈兄弟屋
千里归来倦宦身,欲寻田宅豫求邻。能将孝友传家世,乡邑如君更几人?
【章法】
前二句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以作铺垫,第三句写这种情、景、事的常见,以承接前二句,手法上高高扬起,然后尾句以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用反问的修辞笔法,极写其中某一类人的稀少,从而营造出一种色彩浓郁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深长的回味。
【写法】
如果你想通过说某一类人的稀少,而感慨世事沧桑,感慨旧貌新颜、感慨人情如纸、感慨聚少离多、感慨斯文不在……那么你可以采用这个模式来写。
注意体味语义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其中:能几人=能有几人=有几人,但“能几人”的主观色彩比“有几人”更强烈,后者则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达而已。此外,“能几人”还适合救孤平。